《Find Your Why》由 Simon Sinek, David Mead , Peter Docker 3人共同創作,但大家較熟悉的應該是Simon Sinek,他是提出黃金圈理論的主要作者,至今於Ted Talk上發表的演講已有4000多萬人觀看,是史上第三受歡迎的演講,一生致力於激勵人們去做他們有熱情的事情,被譽為新生代領導力大師,同時也是全權管理思想家,幫助組織或領導人激發靈感。著作包含:《無限賽局》、《先問,為什麼》和《最後吃,才是真領導》等書。
我將本篇文章分為7個段落,首先我分享我讀後的心得,再來告訴大家我從書中看到的重點和獲得的啟發。
為什麼要讀這本書?
裸辭後,我一直在思考為什麼我總是這麼容易對正在做的事情感到厭煩。後來我開始尋找「例外事件」,在人生中是否有堅持許久,又不會感到厭煩的事情呢?只有考諮商所的那段時間,是我願意為之努力和付出的。每個人會做某件事情都是基於某種原因,但我失去自己的聲音很久了,就算事實擺在面前,我也很難相信自己。於是我在搜尋相關字詞時找到了這本書,開始了解如何透過具體的方法,找到促使我做某件事情的背後的原因或動力,試圖釐清自己究竟想要什麼。
「找出你的為什麼」讀後感
我們認為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就會做出什麼樣的決定,大部分人都很擅長透過不同方法,表達自己是什麼樣的人,但卻忘記自己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情,當我們迷失時,代表我們離自己的核心目標越來越遠。找到自己的為什麼,能夠帶來更深遠的成就感和前進的動力,自然而然事情就能朝好的方向前進,並且要勇於和別人分享自己的為什麼,漸漸志同道合的人就會被吸引,有機會共同實現目標。
「找出你的為什麼」目錄
1.如果我們先問,為什麼
黃金圈法則(Golden Circle)指的是從「為什麼做這件事」出發,從而決定怎麼做,最後要做什麼才能滿足我們的「為什麼」。簡單來說,就是「原因」→「方法」→「結果」。這就是為什麼我說,每個人的行為背後都有原因,原因驅使我們做出行動。但「為什麼」通常是我們做一件事情的感受、情緒,當我們不習慣自我覺察,無法清楚表達內在感受時,就很難說出自己的為什麼。書中以工作為例,人工作是為了賺錢,但賺錢並不是我們真正的「為什麼」,應繼續追問自己為什麼要賺錢。賺錢是為了自由嗎?為了給孩子一個更好的生活嗎?為了每年可以到不同國家旅行嗎?這些為什麼有助於我們釐清自己的目標和動機,在感到迷茫時指引方向。
2.如何找到為什麼
每個人都只會有一個為什麼,通常是指我們在自然狀態下所表現的,最真實的自己。這個自己不是社會所期待或親密關係的人期待我們成為的樣子,而是指自己是什麼樣的人。書中作者建議找一位和自己不熟或很久不見的朋友協助,以旁觀者的角度釐清盲點。但我們可以先進行自我探索,主要分為3個步驟:
- 蒐集並分享故事:回想過去對自己影響重大的人事物,也可以列出時間軸,將印象深刻的事件標出,並以折線圖表示,事件發生時的情緒起伏。
- 辨認主題:這些事情可能圍繞著某個特定主題,將重複的主題找出來
- 寫下來,去蕪存菁:將找出來的主題用「我想﹍這樣會﹍」的句型描述出來。
3.探索你的為什麼
有了方法之後,我們就要開始辨認哪些是「為什麼」。「為什麼」是指人生中所有教訓、學習經驗和價值觀的總和,經歷所有高低起伏之後,這些經歷如何成就一個人。作者也提供了一些自我提問給我們參考:
- 人生中是否有人說過什麼話或做了什麼事觸動我,他們做了什麼?或是有什麼我欣賞的特質?
- 工作時是否有什麼事讓自己覺得就算無償也願意做?發生了什麼事?為什麼會這麼說?
- 人生遇過什麼轉捩點,讓我覺得人生從此不同?
- 發生什麼事讓我從此改變對世界和自身角色的看法?
建議將這些想法都寫下來,或由夥伴協助繼續深挖,但這位夥伴要能從同理、不帶評判,可以找到我們話語中不斷重複的關鍵字。我覺得標準有些太高,人選也不好找,或許要請職涯諮詢師或心理師幫忙,才能獲得比較好的效果。
4.找到怎麼做,發現自己的強項
怎麼做是指我們實現「為什麼」的方法,同時也是我們做事的習慣。例如一個重視健康的人,會注重飲食、健身等,飲食管理和健身就是達到「健康」的一種方法。找到「怎麼做」後,當機會找上門來,我們不會再猶豫是否要答應,能夠依此評估做出適合自己的判斷,只要對方、企業的做事方法和我們所秉持的價值觀一致,就能毫不猶豫地答應。
5.跟隨我相信的價值,勇敢行動
找到為什麼後,透過實現、分享,將我們所相信的價值觀傳遞出去,活出自己的為什麼。現在自媒體相當盛行,可以透過社群媒體、部落格分享,也能透過分享給朋友的方式,讓朋友將訊息分享出去,傳到有需要的人身邊,機會自然就會找上門。
「找出你的為什麼」帶給我的改變
我的生活中充滿許多猶豫不定,或是因衝動做出決定而後悔不已。找工作期間,若人資或主管問起為什麼我要應徵這個職位,或為什麼選擇他們來應徵時,我都會感到心虛。我對自己下決定背後的原因一直都很模糊,看了很多前輩的建議,評估未來什麼工作發展最好,當下要如何做選擇才能不後悔……等等,這些想法都是「怎麼做」,但我從來沒有認真思考過背後的動機。
一直以來都是參考別人的想法、別人的做法而去做的我,一直都不相信自己能做出正確的決定。但什麼是正確的決定?對誰來說是正確的呢?活在他人期待、他人目光下的我,是一個完美主義者,害怕被發現我的不完美,我的黑暗面,所以總是遵循社會的價值觀,做出他人來看最好的決定。
找出「為什麼」,讓我開始正視自己的聲音。我在實習結束後,毫不猶豫地投入諮商所考試中,一心朝著這個目標向前,從沒考慮過失敗該怎麼辦。所以當結果出來,我就像失去目標的浮萍,載浮載沉,做什麼都可以。就像一種自證預言:「我做的決定都會失敗。」於是我選擇乖乖和大家一樣找份工作謀生,害怕地躲回自己的殼裡,把自己的「為什麼」藏起來,否定自己。因為太害怕了,對自己的不信任,讓我失去承擔責任的能力。
我看到自己的為什麼,但我卻沒有正視過「它」。考研失敗後,我也掙扎躊躇了很久,最後選擇忽視自己的聲音,這次我聽到了自己的聲音而選擇辭職,同樣的情況和境遇,上天又給了我一次重新選擇的機會,讓我接納自己的不完美,認清目標,勇敢實現。